俗语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我相信。现如今,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大打“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携手共绘富裕小康的宏伟蓝图。我的村庄也发生了巨变,亲人们的生活甜蜜蜜的。
忆往昔,我最怕的是村庄的那条“水泥路”。就是因为穷乡僻壤,我早年不得不外出打工。这一晃将近二十年了,我虽没有大富起来,但也创业小成。也许在外打拼时间久了,我总还是会时常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所以每年都带着妻儿一起回家过年、陪伴父母。我自驾车子一路畅通,可一进村口就犯难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特别是雨雪天气,家门前的那段“水泥路”真的让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车子居然又陷入泥潭走不了了。七十多岁的老爸老妈心疼车子,趴在后面使劲地推。雨胶鞋打滑,老爸就光着脚丫子一步一吃力地肩顶手推。1000米的路硬是推了大半个钟头才到家,老爸的浑身被车轮子溅起的泥水包裹了一遍,只能看见两只眼睛在转动。
这是一条老机耕路,它不仅是我们一家人生活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村庄十来户40多人出行的主路。不知道这条烂泥路曾经陷破了多少双胶鞋,滑倒过多少老人和孩子……
有一次,张二怀孕的媳妇突发疾病,救护车还没到,可这一条“水泥路”必须得先“渡”过去。张二想着背媳妇过去,可大着肚子不能背;用自行车推过去,可媳妇病情严重坐不起来;最后整个村庄的人都行动起来了,找来一张凉床,硬是连床带人给抬过去了。恰好这时救护车赶到,张二媳妇有救了。
“村村通”工程来了。过去的“水泥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人们的苦脸换笑颜,再也不用为“路”发愁了。有了这笔直、平坦的水泥路,年轻人驾着私家车,老年人骑着电动车,迎面互送一个笛音,乐呵呵地各奔东西去了。
记得以前,我们村庄没有水井,吃水都得到三里路之外的老砖井去挑。这口井供周围四个村庄100多人使用。适逢干旱枯水期或者逢年过节用水高峰期,人们都要排着队,还得用尽家里足够长的绳子才能打上一桶水来。这仅仅只供人的吃喝用水,洗衣服、喂牲畜还得去水田边、水沟里四处找水。
不光是缺水,往日的环境卫生也是糟糕。有一个真实的笑话:我家孩子最怕夏季回奶奶家住,一是怕蚊虫咬,二是怕上厕所。一天傍晚时分,孩子说自己去奶奶家的茅厕方便一下,可不一会儿又跑回来了,还嘟嘟囔囔地揉着屁股。细细一打听,原来,孩子在家用坐便器习惯了,蹲着解不出大便来。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扒开裤子一看,孩子的屁股被蚊虫叮咬得满是红疙瘩。
现在好了,“村村通”工程又把自来水送进了家家户户,送到了灶台边。村子里那口老砖井估计也该被当着文物“尘封”了吧,亲人们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改灶”“改厕”,家家拆除了大锅灶,用上了环保节能的新炉具;户户扒掉了茅厕棚,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洗手间;村庄内外也整洁有序,实现了亮化绿化美化。
“村村通”工程还把宽带、电视网络也送进了村庄。全村庄十户人家5家接通了宽带、10家用上了数字电视。如今的老人们早已扔掉了老人机,用上了智能手机、无线网,微信视频和抖音、网络购物和游戏成为他们对外联络、生活消费和业余消遣的主要方式。如今的老人们真是“人老心不老”呦!
环境在变,生活在变,亲人们的日子天天都在变。大家早已懂得了健康生活,追求着更多更好的精神享受。你瞧,村子里的健身器材接待不暇,徒步队队伍日渐壮大,广场舞的大妈大爷们热情高涨,乡村大舞台也不时地开展送戏、送电影、送技术、送法律下乡等普及活动。
美丽宜居,这就是我现在的村庄——我真正热爱的地方!
幸福是奋斗来的。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的村庄会和其他村子一样,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司法局 王利俊)
信息来源:共产党员
中闳责编: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