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著名演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献《为人民服务》由此诞生。这篇文献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激励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不断奋进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
从“为人民服务”到“坚持人民至上”
纪念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发表80周年
张思德同志挂像。
80年前,年仅29岁的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参加大生产劳动时,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当时的延安《解放日报》评价他“是一个忠实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亲自出席张思德同志追悼会,并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这篇文章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阐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经典文献。
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践行并发展着这句誓言,并在新时代形成了“坚持人民至上”这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为人民服务”到“坚持人民至上”,一以贯之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群众观点,是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实践方法。学习并汲取《为人民服务》所蕴含的人民情怀,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守,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人民至上,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944年,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生产小分队,到安塞烧木炭。9月5日,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张思德将另一名战士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光荣殉职。图为和战友一起烧炭的张思德(左),这是他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新华社发
一以贯之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政治立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得以成立,从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此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一以贯之地坚持和践行着党的初心和使命。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的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从根本政治立场、根本价值取向上把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区分开来。这句话中的“完全”“彻底”等词语极致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纯粹性、真实性。
此后,毛泽东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表述。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正式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其作为党的宗旨,并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始终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明确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实践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取得了服务人民的显著成效。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亲自出席张思德同志追悼会,并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这是《解放日报》关于这次追悼会的报道。
一以贯之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群众观点
如何看待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是一个政党的历史观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马克思首次发现创造历史的并不是人们的意识,也不是天才和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从成立之初就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对群众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为人民服务的唯物史观依据就是强调并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毛泽东在1943年6月为中共中央所写的决定《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是这样阐述的,“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