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表了一篇题为“管理者与哲学”的稿子(昆仑策网6月16日。中闳教育网6月16日),几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好友说挺有意思的,希望我再说一说。
前段时间,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向我们咨询小组提出了一大串问题,希望能够给予解答。我看了一下,大都是一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很具象的问题。由此想到了自己年轻时在政治学院上学时,初出茅庐的学员们常给老师提出的也是这样一些问题。而当时的教授们却这样答复我们:这些因人、因条件而异的小问题,可在课下讨论时有重点地回答你们。在课堂上讲的应是被这些具象性问题掩盖了的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掌握了这些内容,当你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这些问题时,自己就能想出对策了。大家应着重研究的是方法论,而不是一个一个具体方法。当时的我们还有些不以为然。后来想起来才觉得教授说的是对的。
这家公司的管理者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这些“老江湖”来说,回答起来会比较容易。但是,我们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会像当年政治学院的教授们对待年轻学员一样。我们不仅回答了这些具象性的问题,而且还从哲学高度传授了与此相关的那些更有深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这样的做法体现的是一种高度负责的真诚态度。
实际上,倡导学习哲学,并非是想让大家都去研究柏拉图、康德、维特根斯坦。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非要把浩如烟海的狭义哲学的论著都搞懂了。而是要通过探究那些形而上的东西,掌握正确看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深度思考。只有这样,才不会太近视、太短浅、太感性,才不容易发生重大的战略性失误。如今的商界太复杂了,太多变了,从商者面对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外部世界。为了能够较为从容的应对一切,必须具有看清事物本质与运行规律的哲学眼光,必须学会“升维思考”,深度认知。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不会被管理过程中的表象所迷惑而误入歧途。面对如此难以把握的外在环境,管理者应该注重理性思考,切实搞好企业的战略谋划,而绝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跟着感觉走”。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不是要研究怎样当会计、怎样搞考勤等这类事务性的技艺。其研究的是管理领域有关共性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学问。因而其内容都是具有一定哲学意义上的东西。所以,那些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应被视为管理哲学。当今的世界看上去越来越技术、越物质。其实正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世界的未来会越来越哲学化。管理者尤其要跟上这种变化。
回顾一下1937年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做法,更能看清哲学研究成果所具有的重大实践价值。谁能想到,面临当时那般困难而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却集中精力研究哲学,在《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中,完成了对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的哲学思考,并在抗大做了演讲,有效地消除了教条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和危害,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理论上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进而否定了苏联经验在中国的实用性,坚定了走“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正确道路的信念,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等重大问题。从而使党内达成了共识,实现了全党的团结统一和步调一致。此后,中国革命再没有发生大的曲折,直至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可见,只有从哲学的高度完成对复杂问题的战略性思考,才能实现认识过程中的“飞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向我们传授了达此目标的主要做法:“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改造制作工夫”,只会就事论事的看待那些重要问题,怎么可能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把哲理与信念付诸实施,而不是执行规章制度。”在管理实践中,许多管理者无法达至这样的“最高境界”。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规章制度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把哲理看成是空的虚的无用的东西,更无意愿去为探索和实施这些哲理做出很大的努力。这是一些管理者无法突破自我、总犯“低级错误”的重要原因。
在当今的商界,违背德鲁克说的“哲理”行事的人并不少见。许多从商者都梦想着成为一头能够“飞起来的猪”,并且飞得越高越好。然而,需要思考的是,飞起来的猪能够安全落地吗?很显然,猪怎么会有这样的能力?其结果不难想见,当风停了,飞得低一点的猪摔个半死,飞得高的猪摔得粉身碎骨。这样的结局,猪们起飞前想到了吗?那些具有哲学头脑的人从来不会有这样的幻想。
管理者和企业家必须看到,投身商界所要完成的不是一次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参赛者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只会输在跑错了方向和耐力不够上。因此,不要总想着赚大钱、赚快钱、一夜暴富,而是应该始终怀着长远的目标,跑得远一点、好一点。很显然,这样的思考真的很哲学。只有那些哲思丰富的管理者才能做到这一点。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无愧于经营哲学家的称号。2019年7月18日,稻盛和夫在其创立的社会大学——“盛和塾”所作的最后的演说中,对自己的经营哲学做了这样的解读:如果把人生比作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航行,那么,“理解和实践哲学就是扬帆启航这一行为本身,目的是为了接收在世上流淌的他力之风。理解和实践哲学就是磨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变得美丽而纯粹。”商海无边,风狂浪险,人生之舟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引。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经商之道,才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也许这个标准太高了,一般人无法做到。但这无疑为众多商界人士指明了方向,从商者不能沉湎于琐碎的日常事务之中,而是应该多从哲学的高度来深入思考企业经营之道。
大家都知道,按照华为治理架构的规定,任正非对公司决策享有“一票否决权”,但对于这一至高无上的权力,任正非从未当回事,也从未使用过。任正非说:“我在华为最大的权力是思想权。”什么是“思想权”?这肯定不是一种权力性的控制力,而是一种来自其思想、知识和内在品质的影响力。其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他的文章和讲话。从现在能够看到的任正非多达几百篇文稿中,没有一篇是讲具体业务和技能的,其内容都是对企业管理做的哲理性的分析和阐述。
任正非明确的提出,华为“中高层以上的干部要学习一点哲学,因为哲学是人生的罗盘。” 作为国际一流企业管理者的人生和事业,离开“罗盘”的导航是不可想象的。任正非曾谦虚的说过:“我这个人啥都不懂,不懂技术,不懂管理,不懂财务,我手里只提着一桶‘浆糊’。前面30年我提着这桶‘浆糊’浇在大家脑袋上,把18万员工团结起来。” 这种浆糊之所以具有如此之强的粘合力,那是因为其具有极高的哲学浓度。否则,怎能黏住华为现今已达21万名“知识型员工”呢?
怎样运用哲学原理或哲学思考的成果来解决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呢?让马斯克来告诉我们。这位当今商界的“神人”将其取得重大创新成就的主因,归结为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性原理”的运用。一条哲学原理竟然能够在商界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的确出乎人们的预料。马斯克参观了全球各地的那些著名的航空制造企业以后,发现购买运载火箭的成本高达6500万美元。这个价格高得让人无法接受。马斯克觉得,根本不需要付出这么高的成本。他决定自己创办一家火箭制造公司。他不想花几千万美元购买火箭成品,而是要自己购买低价的原材料来制造火箭。于是,SpaceX公司的“神话”就此开始了。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说:“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第一性原理究竟是什么。火箭是由什么制成的?航空级铝合金,再加上一些钛、铜和碳纤维。然后我会问自己,这些材料在市场上值多少钱?结果是,这些火箭原材料的成本大约是火箭价格的2%。”仅仅用了几年时间,SpaceX公司就将发射火箭的成本降至原有成本的十分之一。不难看出,马斯克将哲学原理变成了企业管理的方法论,绕过了航空工业的高价环节,创造出极为廉价的解决方案。离开了哲学原理的指导,很难产生如此神奇的做法。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即使跻身“最高层”的人,被浮云遮住双眼也无法看清周围的风景。然而,他们是用哲学赋予的理性看待一切。这样的“目光”浮云怎能遮得住?这样的人何惧之有?那些具有哲学头脑的管理者就是这样的人。
(作者简介:张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曾任某军工企业主要领导、某央企领导。曾长期在高级领导机关任职。现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领导力专业委员会专家。曾出版《道与术:卓越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探求制胜之道: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寻游天地间》《人生如诗》等著作,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企业家杂志等媒体上发表大量文章。)
信息来源 | 中闳教育网
中闳采编 | 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