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壁:“给我上”与“跟我上”——看电影《长津湖》后的一点联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国庆节期间,儿子买了几张票,全家一起到电影院观看了电影《长津湖》。
这部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从总体来说是一部正能量的影片。影片通过美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安东(今丹东)等地的轰炸和毛主席对出兵援朝理由的阐述说明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用美军丰盛的伙食和志愿军啃冰冻的土豆对比,用美军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与志愿军连步枪子弹都不足对比,说明了志愿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战胜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的,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支援兄弟的朝鲜人民和保家卫国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不惧困难的英雄气概,看后很受教益,是一部很不错的爱国主义影片。
但是,作为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也感到影片存在一些瑕疵甚至较严重的原则错误。
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某个指挥员喊了一句“给我上”(字幕上是这样打的),类似的镜头在新播出的电视剧《大决战》中也出现过。
在我的家乡河南省新县有个老红军罗明榜,2015年才去世,享年105岁。红军西路军兵败祁连山后,他只身一人花费了3年时间到达延安。在这3年中,他3次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3次脱逃,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党的怀抱。我问他的儿子:“罗老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部队都干过。他说没说过两支军队的区别?”他儿子回答:“说过。他说,打仗时我们共产党军队干部喊的是‘跟我上’,而在国民党军队里当官喊的是‘给我上’。”
“跟我上”与“给我上”,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清楚地说明了两支部队的根本区别,划清了两支军队的界限。
罗老回忆,他参加红军后,每次行军宿营时都是排长陈再道(建国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给战士们打水烧水泡脚。
我听父亲讲过长征中的一个故事,有个小战士饿晕过去了,醒来后发现抬他的担架员竟是营长。他赶快下了担架,向营长敬了个礼后追赶队伍去了。
黄克诚将军回忆过这样一段往事:
井冈山时期,毛主席提出军队不能发饷了,要搞供给制。许多人对此有怀疑。这个办法行得通吗?对于有觉悟的共产党员来说,这样做不成问题,但很多战士不发饷怎么行?当兵发饷、当官发薪,是一切旧军队的惯例,现在一下子变过来,队伍能带下去吗?可是后来这个办法居然行通了,只要干部带头,官兵一致就行得通。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部队不仅没有散掉,反而越打越强,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在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岂止是“官兵平等”、“官兵一致”。从一定意义讲,“共产党员”和“干部”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或身份,更多地是意味着奉献和牺牲。
长征时期,父亲担任红四方面军总兵站部部长。兵站部对部队制定的口粮标准为战士、伤员、担架员每日6两,而干部只有4两(均为十六两制)。
中央红军总政治部1932年7月30日的统计,红军中的中共党员只有四分之一活过3年。
从1921年到1949年为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献身的共产党员有多少?留下姓名的就有379万。
“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共产党对每个党员和干部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优良传统。这是我党我军特有的品质,也是我党我军区别于其他政党和军队的根本性标志之一。
不要小看了一句“跟我上”。为什么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能打败强势的国民党军和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为什么志愿军靠小米加步枪,能战胜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加大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共产党员、共产党的干部“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所起的模范作用。正是因为他们发扬共产党军队的这个优良传统,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长津湖》和《大决战》(电视剧)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努力还原历史、讴歌英雄的初衷不容置疑。但是要实现这个初衷,单凭良好的愿望还远远不够,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都不能成为出现“给我上”这样原则性错误的理由。只有认真学习、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对革命传统认真地把握,才能塑造出真正符合历史的史诗和英雄。
作为一个老人,我很怀念《南征北战》、《上甘岭》、《英雄儿女》……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的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因为这些电影真实地反映还原了那个时代。有个镜头我至今难以忘怀:当我军发起冲锋时,指挥员第一个跳出战壕,举着驳壳枪,高喊:“共产党员跟我上!”这才是历史,才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塑造的英雄形象。
(作者系原人民铁道报总编室首席编辑、“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红色教育专家)
信息来源 | 中闳教育网
中闳采编 | 书怀
- 文章
- 精品课程
- 课程方案
- 教育机构
- 名师荟萃
- 有问有答
问题反馈
问题描述
请输入问题描述内容
当前已输入0个字符, 您还可以输入10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