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什么是党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被大家公认的定义。通常有两种解读和语用,一是组织层面,指政党的性质及本质属性;二是个体层面,指党员个人应具有的品性、品德。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本”。当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其它各类组织包括西方议会党团的根本区别。

政党由党员构成,党员是政党的细胞。政党的性质及本质属性通过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展现出来,就是党员应该具有的优秀品性、品德。党员自愿加入党的组织,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意味着认同党的理想信念,愿意接受组织的教育管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因而党的性质及本质属性理应成为每个共产党员自觉的人生追求。

党性的两层含义密不可分。党的性质为全党同志提供共同的思想基础、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没有党就不会有党员个人的党性。党的性质变了,党员个人的品性、品德难免受影响。而共产党的性质也需通过每个党员的言行来体现、来实现。只有绝大多数党员真正认同党的理念,自觉践行党的宗旨,才能确保党的性质永不褪色。

党性教育所说的“党性”,显然指后一种用法。所谓党性教育就是党的组织通过教育、管理和监督,使全体党员认同党的理想信念宗旨,自觉地为之奋斗牺牲,进而形成一系列优秀的品性、品德。

后一种语用的党性概念,具有比较明确的内涵和相对模糊的外延。其内涵是,共产党人因确立了理想信念而形成的优秀品质。没有理想信念,没有信仰,就谈不上党性。而党性的外延则随不同时期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而有所不同。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同历史时期,评价党员干部德才的标准是不同的。“现在,我们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突出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换句话说就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党组织对组织成员的要求是明确的,但每个党员对党性及其外延的认同和理解会有所不同。党员的认同和理解不到位,行为表现难免出现差距。理解若出现了偏差,极有可能导致好心办错事,甚至办坏事。例如,党史上“肃反扩大化”等悲剧,一些当事人的出发点也是“党的事业需要”。所以,有必要强调党性是“优秀品性、品德”。

人的优秀品性、品德有多种来源,理想信念只是其中之一。并非所有的优秀品质都可称之为党性。如人的事业心、责任心及担当精神,就可能与其性格、气质及成长环境有关。当然,一个人的道德高尚、品质优秀,有助于他(她)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坚守理想信念,进而生成坚强的党性。

既然党性是共产党人因确立了理想信念而形成的优秀品质,研究党性就要从理想信念说起,搞清楚什么是信仰,人的信仰是怎样形成的。

信仰是将个人有限的生命与某种绝对价值相联系,从而满足自我的超越性需求,获得人生的终极意义。信仰具有三个特征。首先,信仰总是指向某一思想学说的,是人们对这一思想学说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其次,信仰大都带有相当程度的感情色彩和理想成分;第三,信仰又是人们言行的指南。也就是说,信仰包含知、情、意三种心理成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信仰有三种常见形态: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社会信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政治信仰组织。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人民是我们心目的“上帝”,我们的最终理想是建立人间“天堂”,让所有的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要团结起来不懈奋斗,“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而动机的背后是需要。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六大类基于类本能的需要,即生存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创造需要、超越需要。在所有需要中,超越需要是人类独有的、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的需要。因为只有人类才能认识到,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外,还有一个无限存在的宇宙,进而思考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更有意义之类的问题。这类超越需要只有通过信仰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对信仰的需要常常压倒其它各类需要,取得支配性地位。人们为了信仰,可以牺牲世俗的一切甚至生命。许多优秀的品质、品德由此生发、由此发展。

认识到信仰的力量,便可以理解革命先辈及真正共产党人的“初心”,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发现他们优秀品质、品德即党性的来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在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

信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越是现代社会,越需要信仰的支持。因为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极大改善,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便可以用来从事更有意义的工作。“如何谋生”的问题基本解决后,“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随着中国逐渐进入小康社会,国人对信仰等精神价值的追求会越来越强烈。

可恰恰在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出现了相当普遍的信仰危机。不仅在富裕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些年轻人除了金钱什么都不信,许多曾经有过理想信念的人也开始迷茫、动摇。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力量”。

总之,党性是共产党人因确立了理想信念而形成的优秀品质,党性教育的实质是信仰教育。即首先要帮助党员干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然后才可谈及对党员当下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