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个源于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理念,即“红蓝融合”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并产生了丰富的成果。这是一个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现象。同时应该看到,这一理念对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样具有重大价值,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什么是“红蓝融合”?简单的说,“红蓝融合”即传统+互联网科技。其描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的突出特征。“红”是主体,“蓝”是载体,“融”是大势,“合”是目的。其发端于军营,拓展于地方,本质是守正创新、继往开来。
习近平主席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特点规律,用好用活网络平台,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这就告诉我们,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其理论与实践中去,努力通过其与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的融合,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境界。
不难看出,“红蓝融合”使得现代管理获取了一个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论。可以将其运用到当今的管理研究与实践中去。
从本来意义上说,现代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并正在进行“红蓝融合”。传统的管理通过与互联网科技的融合,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并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以研究我党我军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红色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著名学者李凯城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研究者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所取得的成果有效地指导了当今诸多行业的管理实践。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进步,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也极大的促进了各个行业组织管理的发展。如果现代管理离开了互联网科技是令人无法想象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需要“红蓝融合”赋能组织管理来应对新的挑战,不断探求新的制胜之道。
从引申意义的角度来说,“红蓝融合”的理念能够帮助我们厘清管理方面与此有关的诸多重要问题。在学界,一般将那些源于西方的管理思想与理论称作“蓝色管理”。应该看到,“蓝色管理”具有一些“合理性”的东西。多年来,有关内容的引入和推广,对于中国组织管理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出现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因此,通过正确的实现“红蓝融合”,能够更好的促进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实现守正创新。
“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世界需要红。“红色管理”早已开始走向世界。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在工业领域开始推行“鞍钢宪法”。其核心内容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三结合进行技术攻关。)很显然,这是一套“红色管理”的办法。令人意外的是,这套管理办法很快进入西方的“蓝色管理”之中。1982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去日本丰田公司访问,发现其公司的章程上竟然写着“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有关内容。这家公司的领导诚恳的说:“这是来自中国的先进管理经验,我们学习运用以后,效果非常好。另外,我们日本好多成功的企业,其管理要略都是学习了你们的‘鞍钢宪法’。”早在60年代,丰田公司率先借鉴“鞍钢宪法”,并由此总结出一套全面质量管理法则,在日本各大企业推广。这一做法使得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日本汽车业取得的巨大进步震惊了欧美。瑞典汽车巨头沃尔沃、美国通用、摩托罗拉等公司都开始借鉴“鞍钢宪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托马斯曾盛赞“鞍钢宪法”:“中国毛主义的鞍钢宪法,是真正的经济民主,是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可见,“红色管理”早就出国了,在异国的土地上,“红蓝融合”早就开始了。
中国也需要“蓝”,需要那些来自西方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论,需要符合中国实际、具有科学性、规律性的“真经”。应该看到,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科学是一种舶来品,我们不应完全照搬西方管理的概念、方法和思想,从而避免脱离中国本土文化、制度情境和缺乏实践效力的知识体系的产生。我们需要以放眼全球的视野和格局,对东西方管理思想和模式进行融合性创新。华为就采取了这样做法。1997年,任正非带领几名公司领导来到美国的惠普、IBM等高科技公司参观学习。在此期间,任正非对IBM的流程管理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深入考察,任正非认为,华为非常需要学习IBM的管理模式。从1998年起,华为共花费40亿元,先后用了10年时间,聘请50名IBM顾问为华为建立相关流程系统。这一咨询项目的完成,有力的推动了华为的变革进程。这个项目结束后的2008年,华为的年收入增长了20倍,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并成为与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齐名的全球通信巨头。任正非曾在答记者问时说:“IBM教会了我们如何摘苹果,我们爬到树上,就摘到了苹果,我们的老师主要是IBM”。可见,积极借鉴适合中国情境的西方管理经验是大有裨益的。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可以直观地看出,“红”与“蓝”的融合,不是将二者生硬的相加,并非1+1=2那样简单,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以此来完成一种实质性的改变,由此升华出一种与此前完全不同的形态。这是一种“化学反应”。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正因为如此,通过这样的“红蓝融合”,能够创造出更高的效率和更新的成果,能够推动管理工作开辟新的天地。华为和一些西方企业通过“红色管理”与“蓝色管理”的融合,在管理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AI等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东西方管理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由此必然带来现代管理的更大进步。
当然,在中国的管理领域,“红”与“蓝”的融合不应是等量齐观的。建构本土化的管理学,离不开其他国家成功之道的研究与借鉴,应该积极吸取“蓝色管理”等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成分。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①同时也要看到,管理活动的运行规律显现出“弱普适性”或“情境依赖性”。因此,不可盲目照搬他人的经验和成果。“红色管理”与“蓝色管理”的融合,应该着眼创立中国自主的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红色管理”为主导,立足中国的具体管理实践,努力完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管理学科学体系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确立中国管理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地位,从而为当今世界现代管理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①注释:《列宁选集》第4卷第367页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作者简介:张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曾任某军工企业主要领导、某央企领导。曾长期在高级领导机关任职。曾出版《道与术:卓越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探求制胜之道: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寻游天地间》《人生如诗》等著作,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大量文章。)
信息来源 | 中闳教育网
中闳采编 | 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