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社会主义

——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观
周书怀
1
曾经,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是清晰的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又称“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
经过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新中国的活力被充分焕发出来 ,全国人民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非常高涨。《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的歌声体现了人们的心声和社会风气。
此时人们清晰地知道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实行的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是它的主要经济特征。人民是当时风行天下的名词,我们的国家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防力量是人民解放军,各级政府叫人民政府,还有人民银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公安,人民铁路,人民医院等等。
这一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虽然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也得到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但我国坚持的是独立自主的方针,经过短短二十几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
那时,人们一心跟党走,一心向往社会主义,社会上并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现在有些人诟病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缺乏唯物史观,站在现在看过去。中国当年在极端贫困落后的情况下,不实行这种经济制度,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而且,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也认真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毛主席写出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晚年他老人家还根据国内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变了中美两个大国的关系。所以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主席,这是有道理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2
改革开放之初
在“不清楚”中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和实践过程,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目标任务和路线方针政策,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些突出的问题制约社会发展时改革是必然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历史的拐点,正式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也积累了一些社会问题。思想僵化和极左思潮的盛行,计划经济统的过死的弊端,所有制单一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物资短缺造成的人民生活贫困,打开国门后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等,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思想氛围,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到底怎么搞?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多次强调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显然,小平同志所说的没有完全搞清楚,并不在于我们过去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如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人民民主专政、马克思主义指导等等。这些一般原则应当说过去我们不仅反复论述,深入人心,而且也是坚持实践的。问题在于,虽然我们过去从没有在这些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原则问题上动摇过,然而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固有的优越性却没有能够始终一贯和充分有效地显示出来。
所以小平同志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还不太解放,主要是有两个观念羁绊,一是允不允许私人办企业,这直接触及公有制这一根深蒂固的大问题;二是在“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面前踌躇不前,大多数人都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固有的,计划经济才根正苗红。
"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劳动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邓小平说:“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这就使人们从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直接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兴起。当然,现在有人诟病这一政策是导致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和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占比缩小的罪魁祸首,这是不对的。要知道邓公晚年在位时间并不长,后面出现的问题应由后任者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政策来解决。我们都知道现在党中央已经不用“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这个口号了,而是用共同富裕取而代之。应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巡谈话中的这“两个不等于”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声。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又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的发展起来,赶上和超过世界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毛主席看得就是远,何止比我们早看50年!
我们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初级阶段”,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中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就是从毛泽东上述论断中发展出来的。
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进一步根据中国国情,继承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传统,第一次宣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名正言顺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报告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也是新的社会主义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臻成熟,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雄厚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4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加以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居于基础性的突出位置,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其本身也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着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包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观念和思想。
这些观念和思想包括: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初心宗旨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的历史动力观。“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人民至上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保障改善民生思想。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当家作主思想。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的群众路线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担当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思想。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5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观——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从毛主席对社会主义最初的制度设计,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再到习近平的人民中心论,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民”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不管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怎么发展变化,人民的主体地位不但没有消弱,而且是越发增强。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可以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即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只所以认为这是一个科学命题,是因为它符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内在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运动中的绝大多数人,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的基本概念,也是《共产党宣言》所确立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关于人民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人民思想,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毛主席曾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原始社会以什么为中心?低级生存。奴隶社会以什么为中心?以争夺资源,包括人,胜者成为奴隶主,弱者成为奴隶。封建社会以土地为中心,拥有土地的成为了地主,失去土地的成了贫苦农民。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以资本为中心,有无资本,是否占据生产资料,分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与上述都不同,它的突出特征是以人民为中心。他的政权设立和管理运行及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大自然是向着美好的方向演化的,人类社会的进步也遵循这一法则。社会主义给我展现了人类未来的美好图景,绘制和欣赏这幅美景的当是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天道。
以人民为中心与社会主义互为充分必要条件。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人民性与人民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实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必须有社会主义制度来支持,离开社会主义制度何谈以人民为中心;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离开了人民这一主体社会主义就是海市蜃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把人民作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历史主体,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信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念和执政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原创性的,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党组织及政府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和方略。美国没有、俄罗斯没有、印度没有,甚至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三年抗疫实践充分说明这一点,中国的答卷他们连抄都抄不了,因为他们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来做保证,不具备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动员组织能力,也不具备组织起来的人民的思想觉悟和境界。这是一次大检验,打赢三年抗疫战从根本上说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带有全局性制度性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以人民中心”是带有全局性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仅仅是理念,更是一种具有强大效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它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等等高度契合一致,因此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还是从具体方针政策看,“以人民为中心”都具有极强的制度性。这套制度体系政治上有为人民服务的政权,而非财阀政治,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有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公共资产,而非纯粹的私有制,经济运行上也实行市场经济,但不仅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起作用,政府在经济运行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上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形态,而不是简单推行市民社会,文化上保障劳动者主体尊严,而不是用金钱作为衡量社会价值的最高标尺。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时权宜之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人民为中心,到了中高级阶段也要以人民为中心,甚至到了共产主义也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有长期性是确定无疑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动摇的根本国体性质。
以人民为中心是姓资姓社的最终分水岭。社会主义是为了反对资本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而诞生的,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目标与价值理念就是社会公共利益至上。所谓社会主义就是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社会。公共利益至上就是人民至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资本至上,以资本为中心,还是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判断“姓资姓社”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全世界都知道美国的枪支泛滥,给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为什么他们不控枪呢,因为他们制订政策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而是以资本为中心,他们的一些枪支协会代表资本家利益,而这些协会又是竞选的工具,由此可知那些总统、议员都不是积极的控枪派,所以这样看似不难解决的问题在美国就成了天大的难事。高铁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据统计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过4.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位,超过了其他国家高铁营业里程的总和,给中国人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幸福感受。美国为什么不修高铁,是他技术不行吗,国力不够吗?不是,是在美国这样以资本为中心的国家里,征地成为了他们绕不过的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一目了然,其标定物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资本为中心。
6
以人民为中心,究竟谁是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无疑江山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权,还有国家资源等,那人民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在一些人脑子里是一个糊涂概念。
曾有报道四川成都永宁镇有群众反映饮用水相关问题,天王社区党总支书记周旭,在接待过程中对群众口出令人瞠目结舌之语:“为人民服务,不是为公民服务,你只属于公民,不属于人民!”
群众反映个饮水问题,结果这位官员却说群众不是人民,那在这位官员的眼中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民呢?听了这位官员的话真是好笑,而且还大言不惭的给群众解释两者的区别,政府有这样的官员真是可悲,如果普通群众不是人民,那谁是人民?人民与公民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所涵盖的群体是不一样的。在当下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简单地说人民就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更通俗地讲在中国管辖区域内,一切未被定罪(刑事罪)的人都是人民。
人民是个总称,但它是一个实体总称,而不是抽象的总称,人民完全是由一个一个的人民个体组成的,每个合格个体都是人民的一份子,都是人民。否则,人民就成了空置的概念,“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就成为一句空话。但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指以个体权利为中心,没有共同自由与共同权利,个体自由与个体权利也将无从谈起。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只要具有某个国家的国籍,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无论这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如何,只要符合国籍的规定,在法律上就是该国的公民。
“人民”与“公民”在范围上有很大的重合度,但也不能把他们混为一谈,人民是公民中的一部分,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他们仍然是我国的公民,但不能被视为人民的一员。人民的权利往往是通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来保障和实现。而公民的权利则是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来明确规定,并通过司法程序来保障实现。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要从整体着眼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在具体政策和工作实践中合理照顾到各类人群和人民个体的利益,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使是对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我们也要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在追究法律责任,进行管理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必要的服务保障工作。
7
党是领导,人民是中心
领导和中心是什么关系
2009年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须水镇西岗村原本被划拨为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上,竟然被开发商建起了12幢连体别墅和两幢楼中楼。当记者赶赴郑州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要求主管信访工作的副局长逯军对于他们出具的信访处理意见进行解释时,这位副局长却向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 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共产党官员对党和人民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那么党与人民究竟是什么关系?“领导”是高高在上,游离于人民之外吗?离开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是否能够凝聚起来?以人民为中心,为什么还要听党话,跟党走?
人民与党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人民离不开党,党也离不开人民。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表述的“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正是通过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从一盘散沙塑造成形,才具有了集体意志、集体目标、集体规划与集体行动,才掌握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力量。同时,党的领导不是虚化的,他是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的现实代表者和实现者。中国具有强大动员组织能力根本上是依靠党领导下的强大组织动员体系,这套组织动员体系覆盖到全社会,而且纵向到底,管控能够到达社区、村庄、企业等社会运行的基础单元。
以人民为中心与党的领导是统一而不是对立的,党本身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是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党在人民之中,而不是高高在上,党员和群众是风雨同舟的,而不是指手画脚的。党的作用,是将人民组织起来,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而奋斗。换句话说,党并不外在于人民,而是在人民自我解放的事业中起到先锋队的作用,党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其实也就是组织起来的人民的力量。这是被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数鲜活故事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中国共产党除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以人民为中心是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最大利益。那种把党与人群众对立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那种认为中国迟早要实行多党制,把共产党作为选举工具,把组织作为争取小团体利益的观点同样是极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始终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8
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观的时代意义
——我们曾经对社会主义是清晰的,一度又说“没搞清楚”,对“姓资姓社”问题也曾提倡“不争论”。其实谁都知道“不争论”是无奈之举,“不争论”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在那个时期让你“争论”,也争不出个结果,还不如先干起来再说。几十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和守正创新,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观终于形成——社会主义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社会主义。这不仅是一个口号,也不仅是一种治国理政理念及其政策,而是一种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领域全方位的制度体系,由此我们走出了“姓资姓社”的理论贫困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正确方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可靠的制度根基。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苏联社会主义失败悲剧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渐进过程,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启示我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观、完善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一个长期的重要任务。从上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苏东巨变开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低潮。社会主义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然而由于中国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的坚持和探索,社会主义在21世纪新时代又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一路高歌,一路反思,红旗为什么会落,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没有坚守人民的根本利益,变了味的社会主义何能长久。守江山守得是人民的心,失江山同样失得是人民的心,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观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苏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将促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低潮迎来新的高潮。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反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作为一条铁律它依然没有过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为建立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可能。反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观也将影响和规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面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恐慌,这不是杞人忧天。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观可以有效化解这个人类面对的忧患,也只有依靠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束缚人工智能“机器人”有违人性而危害人类。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希望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但“大变局”如何变,变到什么地方去?有学者指出“以资本为中心的自由贸易、自由投资、技术扩散的自由主义世界秩序可能进一步衰弱,而强调本国优先、集团对抗、文明冲突、地缘博弈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可能进一步抬头,这将导致国际秩序的倒退。” 但国际局势的这种风云诡谲,改变不了帝国主义不断走向衰落的“大变局”主题,世界会经历一段较长时期的动荡与冲突,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人类将迎来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新秩序。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观,将为世界大变局的新时代提供重要遵循。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党的十二大、十四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理念,更是一种具有强大效能的政治经济秩序——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
于向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刻内涵(作者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河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吴树青: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原校长、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经济学院教授,教育家)
网络文章:“人民”和“公民”的概念有哪些不同
(作者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领导力专业委员专家,中闳教育网总编辑)
信息来源 | 中闳教育网
中闳采编 | 书怀